当我们把“中医·五运六气·大气变暖”这个题目列出来的时候,连我们自己也觉得有些别扭,但反复考虑,却没有比这个题目再贴切的了。
对于这个题目,我们得出了自己的结论,但实际上,仅只是个开端,只是挤开了一个小小的门缝。要想打开这扇大门,真得靠大家用力了。
我们重视五运六气是从“非典”开始的。通过这一特殊疾病的发生、蔓延、消失的全过程,我们领略了五运六气的神奇。五运六气的推算竟然是惊人的与实际相符,使我们不得不叹服老祖宗的智慧,不能不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而自豪。
为什么第二年(2004年)从实验室里带出地道“非典”病毒的人,往返于北京外地两个来回,沿途接触不下数百人,却只传染了一个家人,再没有形成大范围的传播?
直到今天,我们没有听到“非典”病毒被消灭的喜讯,但是“非典”却离我们远去,谈虎色变的恐慌已经消于无形。难道我们周围真的就一个“非典”病毒都没有了吗?恐怕只有傻瓜才会如此天真。那为什么我们不再“非典”了?这就是我们不用再找答案的答案。
我们在夏天经常用来治疗腹泻的藿香正气水,在实验中却是大肠杆菌的良好培养基,说明此药没有杀菌的功效,它的作用正是从“缘”入手,从条件入手,改变了人体内湿热的环境,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生长。
我们推荐服用“防风通圣丸”,此药兼有驱风、散寒、解热、祛湿的功效,其有效性已经在今年的防治实践中得到了证明。我们预测H1N1型甲流应该在2010年1月下旬消失,因为从大寒起进入下一个年运,属金运平年,少阳相火司天,厥阴风木在泉,不再是以寒湿为主的岁气(详见附件1《庚寅年[2010年]气候特点和养生提示》)。
这时我们才想起翻开《黄帝内经》,对戊子年的初之气(即2008年1月20日大寒至3月20日春分前)是这样描述的:“初之气,地气迁,燥将去,寒乃始,蛰复藏,水乃冰,霜复降,风乃至,阳气郁……”。又言中了。
岁气
地支
|
司天
在泉
|
六气变化
|
气候
特点
|
|||
六气
|
主气
|
客气
|
||||
子
午
之
纪
|
司
天
|
少阴
君火
|
初之气
二之气
三之气
|
厥阴风木
少阴君火
少阳相火
|
太阳寒水
厥阴风木
少阴君火
|
火
燥
|
在
泉
|
阳明
燥金
|
四之气
五之气
六之气
|
太阴湿土
阳明燥金
太阳寒水
|
太阴湿土
少阳相火
阳明燥金
|
||
丑
未
之
纪
|
司
天
|
太阴
湿土
|
初之气
二之气
三之气
|
厥阴风木
少阴君火
少阳相火
|
厥阴风木
少阴君火
太阴湿土
|
湿
寒
|
在
泉
|
太阳
寒水
|
四之气
五之气
六之气
|
太阴湿土
阳明燥金
太阳寒水
|
少阳相火
阳明燥金
太阳寒水
|
||
寅
申
之
纪
|
司
天
|
少阳
相火
|
初之气
二之气
三之气
|
厥阴风木
少阴君火
少阳相火
|
少阴君火
太阴湿土
少阳相火
|
火
风
|
在
泉
|
厥阴
风木
|
四之气
五之气
六之气
|
太阴湿土
阳明燥金
太阳寒水
|
阳明燥金
太阳寒水
厥阴风木
|
||
卯
酉
之
纪
|
司
天
|
阳明
燥金
|
初之气
二之气
三之气
|
厥阴风木
少阴君火
少阳相火
|
太阴湿土
少阳相火
阳明燥金
|
燥
火
|
在
泉
|
少阴
君火
|
四之气
五之气
六之气
|
太阴湿土
阳明燥金
太阳寒水
|
太阳寒水
厥阴风木
少阴君火
|
||
辰
戌
之
纪
|
司
天
|
太阳
寒水
|
初之气
二之气
三之气
|
厥阴风木
少阴君火
少阳相火
|
少阳相火
阳明燥金
太阳寒水
|
寒
湿
|
在
泉
|
太阴
湿土
|
四之气
五之气
六之气
|
太阴湿土
阳明燥金
太阳寒水
|
厥阴风木
少阴君火
太阴湿土
|
||
巳
亥
之
纪
|
司
天
|
厥阴
风木
|
初之气
二之气
三之气
|
厥阴风木
少阴君火
少阳相火
|
阳明燥金
太阳寒水
厥阴风木
|
风
火
|
在
泉
|
少阳
相火
|
四之气
五之气
六之气
|
太阴湿土
阳明燥金
太阳寒水
|
少阴君火
太阴湿土
少阳相火
|
依据《黄帝内经·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》推演
从表一可见,气运变化每六年就出现一个相似的周期,比如在未年(羊年)的2003年出现的疫病“非典”,到丑年(牛年)的2009年又出现疫病“甲流”。气候与发病特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(见表二:岁气与温病相关表)。我们暂称之为“似周期”。
年 支
|
公 元
|
岁 气
|
易 发 病 气 运
|
气候与
发病特点
|
|||
司 天
|
在 泉
|
气 运
|
主 气
|
客 气
|
|||
辰
|
1988 2000
2012 2024
2036 2048
|
太阳
寒水
|
太阴
湿土
|
初之气
大寒到惊蛰
1.23—3.21
|
厥阴
风木
|
少阳
相火
|
去年的少阴君火在泉之气此时迁移,相火与君火二气相交。气候反常地温暖而多变,易发疫病和温病。
|
戌
|
1994 2006
2018 2030
2042 2054
|
||||||
卯
|
1987 1999
2011 2023
2035 2047
|
阳明
燥金
|
少阴
君火
|
二之气
春分到立夏
3.21—5.21
|
少阴
君火
|
少阳
相火
|
阳热更盛,导致各种危急病症发生。人们常因患病突然死亡。
|
酉
|
1993 2005
2017 2029
2041 2053
|
终之气
小雪到小寒
11.23—1.23
|
太阳
寒水
|
少阴
君火
|
冬天气候反温,易发温病。
|
||
寅
|
1986 1998
2010 2022
2034 2046
|
少阳
相火
|
厥阴
风木
|
初之气
大寒到惊蛰
1.23—3.21
|
厥阴
风木
|
少阴
君火
|
气候反常地温暖而多变,易发生温病。
|
申
|
1992 2004
2016 2028
2040 2052
|
||||||
丑
|
1985 1997
2009 2021
2033 2045
|
太阴
湿土
|
太阳
寒水
|
二之气
春分到立夏
3.21—5.21
|
少阴
君火
|
少阴
君火
|
火热之气极盛,气候较热,易导致温疫病大流行,不论地区远近,都可发生。
|
未
|
1991 2003
2015 2027
2039 2051
|
||||||
子
|
1984 1996
2008 2020
2032 2044
|
少阴
君火
|
阳明
燥金
|
五之气
秋分到立冬
8.23—11.23
|
阳明
燥金
|
少阳
相火
|
气候燥热,易发生温病。
|
午
|
1990 2002
2014 2026
2038 2050
|
||||||
巳
|
1989 2001
2013 2025
2037 2049
|
厥阴
风木
|
少阳
相火
|
终之气
小雪到小寒
11.23—1.23
|
太阳
寒水
|
少阳
相火
|
时值冬令气候反温,易致温病、疫病发生。
|
亥
|
1995 2007
2019 2031
2043 2055
|
60年“甲子”这一规律被我们的祖先广泛地应用于农业、医疗等生活中,并扩展到军事、经济、政治等领域,成为涉及天文、历法、物候、气象、地理等综合性很强、应用面很宽的一门科学。并在经受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中,逐步渗透进我们的文化,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在这次“甲流”发生后,李维贤先生(中医主任医师,原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基础所副所长)从大量史籍中,查找己丑年的疫情,居然被他抓住了规律性的现象,请看下表(表三:己丑年史载发病疫情表)
公元
|
朝代纪年
|
干支
|
疫 情
|
出处
|
269年
|
西晋武帝
五年
|
己丑
|
大疫
|
见《疫症集说》卷一
|
869年
|
唐懿宗
五年
|
己丑
|
宣、歙、两浙疫
|
见《唐书》卷三十六《五行志》
|
1049年
|
宋皇祐
元年
|
己丑
|
河北疫,遣使颁药
|
见《续资治通鉴》卷五十
|
1109年
|
宋大观
三年
|
己丑
|
江东疫
|
见《宋史》卷六十二
|
1589年
|
明万历
十七年
|
己丑
|
时疫盛行
|
见《伤暑全书》卷下附刻《疫证治案》
|
1709年
|
清康熙
四十八年
|
己丑
|
二月湖州大疫;四月桐乡、象山、高淳大疫;五月太湖大疫,青州疫;六月潜山、南陵、铜山、无为、东流、当涂、芜州大疫;十月江南大疫。
|
见《清史稿》卷四十《灾异志》
|
1769年
|
清乾隆
三十四年
|
己丑
|
娄县疹症大行
|
见怀抱奇《医彻》卷一《发疹类》;兼见沈又彭《伤寒论读》原书凡例
|
1889年
|
清道光
九年
|
己丑
|
邗上喉患盛行
|
见张振鋆《痧喉正义》江曲春序
|
从此表看,病毒病菌竟然如此听话,不是听我们人类的话,而是听从大自然的摆布。疫病与年运竟然有这么强的相关性。当时的记载太过粗略,没有发病月份的标注。我们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,依气运规律推算,发病应多在二之气。中医常说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温”,当冬天不冷,阳气不能内收,藏而不能化精,则必成内热郁积,遇到二之气的少阴君火,使内热难以发散,内热遇外寒或内热夹湿,则很容易发生流感。
中医门派很多,但主要分为寒凉派和温热派,只有当它们疗效十分明显时,才有可能为人们所认可,成为当时的名医名派。而探究其内在原因,则是与当时的气运变化相应。中医历来主张因人、因时、因地施治,就是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应用。
甲 子
|
岁 气
|
公元纪年
|
用 药 特 点
|
第49甲子
|
厥阴风木
少阳相火
|
184-213
214-243
|
张仲景以桂枝、麻黄之温,治中风、伤寒之病,用寒凉之青龙白虎汤治温热、湿温之病。时人习用乌、附辛热,为治多误。
|
第65甲子
|
阳明燥金
少阴君火
|
1144-1173
1174-1203
|
刘守真,燥火用事,亦宜于凉。
|
第66甲子
|
太阳寒水
太阴湿土
|
1204-1233
1234-1263
|
李东垣,寒湿用事,故宜于温。
|
第68甲子
|
少阴君火
阳明燥金
|
1324-1353
1354-1383
|
朱丹溪,火燥用事,故宜于清。
|
第72甲子
|
太阳寒水
太阴湿土
|
1564-1593
1594-1623
|
张介宾,寒湿用事,专主温补。
|
第73甲子
|
厥阴风木
少阳相火
|
1624-1653
1654-1683
|
吴又可,风火用事,温热暑疫,多用寒凉。
|
第74甲子
|
少阴君火
阳明燥金
|
1684-1713
1714-1743
|
火燥用事,相延用寒凉。
|
第75甲子
|
太阴湿土
太阳寒水
|
1744-1773
1774-1803
|
循故辙施治多乖。湿寒用事,王朴庄以温散温补见长。
|
第76甲子
|
少阳相火
厥阴风木
|
1804-1833
1834-1863
|
火风、燥火用事,霍乱盛行,尽为热证,陆懋修独以石膏、芩、连,清而愈之,或以凉水调胆矾,吐而愈之。
|
第77甲子
|
阳明燥金
少阴君火
|
1864-1893
1894-1923
|
依据陆懋修《六气大司天上下篇》
按照这个规律,我们继续下推:
甲 子
|
主 客 气
|
公元纪年
|
气候特点
|
第78甲子
|
太阳寒水
太阴湿土
|
1924-1953
1954-1983
|
寒湿
|
第79甲子
|
厥阴风木
少阳相火
|
1984-2013
2014-2043
|
风火
|
第80甲子
|
少阴君火
阳明燥金
|
2044-2073
2074-2103
|
火燥
|
第81甲子
|
太阴湿土
太阳寒水
|
2104-2133
2134-2163
|
湿寒
|
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而辨证施治,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,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,正是我们的老祖宗的高明之处。“不知年之所加,气之盛衰,虚实之所起,不可以为工矣”,不考虑年运的变化,不从大处着眼,抓不住气运变化的大参数,只去抠脚趾头,又怎么能看好病呢?
甲子纪年
|
公元纪年
|
司天之气
|
在泉之气
|
气候特点
|
甲子
庚午
丙子
壬午
戊子
|
*1984
*1990
*1996
*2002
2008
|
少阴君火
|
阳明燥金
|
火燥
|
乙丑
辛未
丁丑
癸未
巳丑
|
1985
1991
1997
2003
2009
|
太阴湿土
|
太阳寒水
|
湿寒
|
丙寅
壬申
戊寅
甲申
庚寅
|
*1986
*1992
*1998
*2004
2010
|
少阳相火
|
厥阴风木
|
火风
|
丁卯
癸酉
己卯
乙酉
辛卯
|
*1987
*1993
*1999
*2005
2011
|
阳明燥金
|
少阴君火
|
燥火
|
戊辰
甲戌
庚辰
丙戌
壬辰
|
1988
1994
2000
2006
2012
|
太阳寒水
|
太阴湿土
|
寒湿
|
己巳
乙亥
辛巳
丁亥
癸巳
|
*1989
*1995
*2001
*2007
2013
|
厥阴风木
|
少阳相火
|
风火
|
综合归纳、推理演绎、取类比象是我们祖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,与西方的统计演算、数理分析、精密实验一道,共同诠释着人类面对的各种事物。与西方相比,我们似乎少了一些精确性,但更多了系统性、完整性和变化性,从这个角度上评价,其科学性不容置疑。
在世界各地,几乎年年都有森林大火发生,20多年前的兴安岭大火、前年的希腊大火、这两年的美国加州大火,哪一场大火不是在增温?哪一场大火不是在排放二氧化碳?我们却没有见到周边地区气温升高的报道,如果说它们烤化了北冰洋的冰川,恐怕更不会有人相信。这些大火与几千个发电厂或数万辆汽车的排放相比,该得出什么结论呢?
每一天都有白天和黑夜,每一年都有春夏秋冬,却没有人大惊小怪,也没有人试图让地球停止转动。为什么面对长期的冷暖湿燥的规律性变化,人们却如此恐慌?人不仅生活在地球上,更要知道人还生活在宇宙中,其他星球的运动变化不可能不对地球产生影响,只是它们的运转轨道太远,运行周期太长而已。地球打个喷嚏,就已经是人类难以抗拒的地震、海啸、台风、洪水等灾难。宇宙如果打个呵欠呢?
尽管我们心有不甘,尽管我们在不断掌握更先进的科技手段,但终究不能“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”,那就还是让我们脚踏实地吧!